資訊中心NEWS CENTER
在發展中求生存,不斷完善,以良好信譽和科學的管理促進企業迅速發展大氣壓離子化技術(API)是一類軟離子化方式,它的出現,成功地解決了二手LC-MS液相色譜和質譜聯用的接口問題,使二手LC-MS液相色譜-質譜聯用逐漸發展成為成熟的技術。API主要包括電噴霧離子化(ESI)、離子噴霧離子化(ISI)和大氣壓化學離子化(APCI)3種模式。它們的共同點是樣品的離子化在處于大氣壓下的離子化室完成,離子化效率高,大大增強了分析的靈敏度和穩定性。ESI,ISI和APCI,3種電離方式同時可作為二手LC-MS的接口。
二手LC-MS液相色譜-質譜聯用
-
電噴霧電離ESI
ESI過程中大致可以分為液滴的形成,去溶劑化,氣相離子的形成3個階段。
液滴的形成和霧化:樣品溶液通過霧化器進入噴霧室,這時霧化氣體通過圍繞噴霧針的同軸,套管進入噴霧室, 由于霧化氣體強的剪切力及噴霧室上篩網電極與端板上的強電壓( 2~6 kV) ,將樣品溶液拉出,并將其碎裂成小液滴。隨著小液滴的分散,由于靜電引力的作用,一種極性的離子傾向于移到液滴表面,結果樣品被載運并分散成帶電荷的更微小液滴。如果有液滴進入真空系統時,會引起噪聲,因此,霧化器要以“正交”的方式噴霧進入真空的入口,能避免這種影響。
去溶劑化和離子的形成:進入噴霧室內的液滴,由于加熱的干燥氣-氮氣的逆流使溶劑不斷蒸發,液滴的直徑隨之變小,并形成一個“突出”使表面電荷密度增加。當達到Rayleigh( 雷利) 極限時,電荷間的庫侖排斥力足以抵消液滴表面張力時, 液滴發生爆裂,即庫侖爆炸,產生了更細小的帶電液滴。
氣相離子的形成:隨著溶劑的繼續蒸發,重復這一過程, 當液滴表面的電場強達到108 V/ cm3 時,裸離子從液滴表面發射出來, 即轉變為氣體離子。
在ESI中,離子的形成是被測分子在帶電液滴的不斷收縮過程中噴射出來的,即離子化是在液態下完成的。經二手液相色譜分離的樣品溶液流入離子源。在N2流下汽化后進入強電場區域,強電場形成的庫侖力使小液滴樣品離子化,借助于逆流加熱N2分子離子顆粒表面液體進一步蒸發,使分子離子相互排斥形成微小分子離子顆粒。這些離子可能是單電荷或多電荷,這取決于所得的帶有正、負電荷的分子中酸性或堿性基團的體積和數量。多電荷離子峰的形成使質量范圍為3000u的四極桿濾過器質譜儀也能檢測到生物大分子的準確分子量。
在電噴霧過程中,溶液中一種極性離子(比如正離子)隨著噴出的霧滴而離去,相反極性的離子(比如負離子)則留在毛細管的溶液中,如果毛細管為金屬材料并與高壓電源(Ve)的一極相連,那么留在毛細管中的這些離子會在金屬管壁上發生氧化或還原反應,通過這些電化學反應使溶液中電荷消失,從而維持連續地噴霧,例如OH-在金屬管壁上發生以下電化學反應:伴隨電化學反應會有氣體產生,因此在電路的連接上應考慮此因素,否則在毛細管中會出現氣泡,影響電噴霧的穩定性。
二手LC-MS
液相色譜和質譜聯用
要發生穩定的噴霧,需要滿足3個條件。
1)毛細管末端要有足夠強的電場(Ee)。
①把溶液中正、負離子分開并使一種極性離子聚集在毛細管末端,因而噴出的霧滴主要是攜帶一種極性電荷,進而引起樣品分子離子化。
②強的電場與聚集在毛細管末端離子的相互作用使溶液發生電噴霧。
2)毛細管中液體要有一定的流動線速度(臨界線速度),保持穩定的電噴霧。
3)毛細管中溶液要含有一定量的電介質(離子)。在ESIMS中通常是在溶液中加入大約0.5%-1%(體積)乙酸,由于乙酸是揮發性的,不會引起堵塞,而且有利于被分析物形成質子化離子。
電噴霧電離ESI的特征之一是可生成高度帶電的離子而不發生碎裂,這樣可將質荷比降低到各種不同類型的質量分析儀都能檢測的程度。通過檢測帶電狀態,可計算離子的真實分子量。同時,解析分子離子的同位素峰也可確定帶電數和分子量,因同位素峰間的質荷比差與帶電數相對應。盡管ESI容許使用少量緩沖液和鹽,但這些物質可能與待測物形成加合物,導致產生難以指認的分子量或抑制待測物離子的形成。當樣品中不含鹽類和緩沖液時檢測情況較好。ESI的一大優勢是可方便地與分離技術聯用,例如在使用ESI離子化前使用HPLC和毛細管電泳(CE)可方便地除去待測物中的雜質。
二手LC-MS液相色譜和質譜聯用
電噴霧電離ESI的特點:
1)高的離子化效率對蛋白質而言接近100%。
2)多種離子化模式供選擇ESI(+),ESI(-),APCI(+),APCI(-)
3)對蛋白質和核酸等分子可產生穩定的多電荷離子,降低了質荷比值,從而使大于104Da的分子由于生成了多電荷離子,能在一般的四極桿質譜儀上檢測出來。蛋白質分子量測定范圍可高達105u甚至上106u。
4)“軟”離子化方式提供了一種對大分子靈敏度高,沒有熱降解的質譜測定方法,使熱不穩定化合物得以分析并產生高豐度的準分子離子峰。
5)氣動輔助電噴霧技術在接口中采用使得接口可與大流量(約1ml/min)的HPLC聯機使用。
6)儀器專用化學站的開發使得儀器在調試、操作、HPLC-MS聯機控制、故障自診斷等各方面都變得簡單可靠。
7)ESI調節離子源(源內CID)電壓可以控制離子的斷裂,給出結構信息。
ESI的主要缺點是它只能接受非常小的液體流量(1-10μl/min),這一缺點已被1987年研制出來的離子噴霧接口(ISP)所克服(離子噴霧接口是一種借助氣動的電噴霧接口,它可適應較高的流速)。ISP接口是將電噴霧器霧化和氣動霧化結合在一起,因此也常被稱為氣動協助或高流速電噴霧。離子噴霧使用干氣簾,流速可達2ml/min。ISP接口能夠處理具有高水含量的流動相,并且可用梯度洗脫系統進行工作。
電噴霧應用范圍廣,可分析的物質包括:合成有機化合物、藥物及其代謝產物、天然產物、違禁藥物、蛋白質、糖類、核苷酸與DNA、類脂、聚合物、無機物及金屬有機化合物、富勒烯、表面活性劑甚至是自組裝膜與膠束等。以電噴霧為電離源的二手質譜還可以兼容多種樣品引入方式,如二手液相色譜、毛細管電泳、超臨界色譜、凝膠色譜及更多的其他進樣方式。隨著技術進步和理論研究的深入,電噴霧技術將在化學、材料科學、新藥研發以及生命科學領域等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。
400-800-3875
li.qiu@spcctech.com
廣東省東莞市寮步鎮金興路419號703室(鑫龍盛科產業孵化園A3棟7樓)
關注我們
關于譜標
產品導航
版權信息